从语言教师到文化使者——郭晶萍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8-02-28浏览次数:667


      “双包边环绕未竟画稿, 凤凰扣锁住激情燃烧,绮罗香争奈青花淡描, 琵琶襟难忘美景良宵……”这首由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郭晶萍教授双语作词的《中国旗袍》,致力于用“旗袍”这种行走的视觉艺术,来阐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不仅将旗袍写进了歌里,更把它穿在了身上。无论是在江苏师大的小道,还是迈阿密达德学院的讲堂,你若能遇到穿旗袍的女子,且穿得独具韵味,十有八九就是郭晶萍了。

       2013年,郭晶萍远赴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担任汉语老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使她从一个语言教师成长为一个文化使者。如今的她,早已成为了一个“行走”的中华文化代言人。

       据了解,《中国旗袍》是继《中国茶》之后,美国迈阿密达德学院孔子学院联合中国海南田丰传媒倾情打造的“中华情”系列歌曲的第二首。

       此歌一完成就被指定为中国旗袍会全球推广主题歌、中国旗袍文化艺术节主题歌。

       郭晶萍表示她已经完成了计划中《中国陶瓷》和《中国丝绸》的中英作词:“这两首歌应该也很快就可以和大家见面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两年前去美国时,郭晶萍随身携带的大箱子里,满满当当装了50套她亲手设计的旗袍,这是她多年来精心收藏的宝贝,也是她日常生活着装的一部分。对于郭晶萍来说,一年中穿旗袍的时光,可以从初春延续到深秋:“每年四月开始我就穿旗袍去学校上课,有半年时间可以穿。”

       而她第一次穿旗袍则要追溯到“青青子衿”的大学时光了。80年代末,郭晶萍在大学期间就对旗袍和披肩十分感兴趣,经常和室友讨论旗袍和披肩,“我认为旗袍和披肩是会再次流行的。”旗袍的种子就这样在她心中发了芽。几年后,她穿着在南京买的陶玉梅旗袍去北京参加外语教学会议。有缘的是,在300多人的会场里她碰见了一位同样穿着旗袍的江西女老师。郭晶萍说:“真的是遇到了知音啊,我拉着这位老师聊了好久,现在也还有联系。”

       从那以后,郭晶萍就彻底迷上了旗袍,买有关旗袍的书籍,看有关旗袍的影视剧,欣赏明星穿旗袍的照片,甚至自己开始动手设计旗袍,请裁缝师傅帮忙加工,“之前还是有时穿穿的,之后就完全上瘾了。”

       被外派孔子学院前,她在北京语言大学参加30天的培训,带了30件旗袍,打算每天换一件。穿到第三天时,其他老师就按捺不住,主动和她搭讪:“郭老师,你的旗袍好漂亮啊!”她们纷纷拥到她的宿舍,试穿旗袍。

      “要不郭老师组织个旗袍秀吧。”同行的老师提议,大家纷纷附和。于是,老师们开始在北京买旗袍、做旗袍,实在来不及的就穿她带来的旗袍。

       在结业典礼上,旗袍秀轰动全场。“从组织策划到解说都是我一人负责的。”郭晶萍自豪地说。

       在美国的课堂,旗袍更成为了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

       她用自身去诠释旗袍,有时也会用芭比娃娃当道具,演绎她亲手制作的微型旗袍样品。身为中西方文化的传播者,郭晶萍是用心的,用这种更贴近的手法,与外国学生分享,什么是中国人对于文化与服饰的阐释,什么是浸润到生活细节中的传统东方美学素养。她自信地说:“我希望通过身体力行的传递,告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中国文化很深厚也很酷,甚至很时尚。”

       在美国,不仅是郭的学生,更有擦肩而过的美国女人,主动与她交谈,告诉她“you’re fabulous(你很美丽)”“I like your dress(我喜欢你的衣着)”……

       这些赞美让她心里甜滋滋的,更加深了她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在美国,她会主动在报纸、电视、网络上查找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活动,有意识地去结交当地的华人团体和爱好中华文化的组织。有一次,她在报纸上看到南佛州诗社有个聚会,不辞辛苦开车一小时去参加,又结识了新的旗袍爱好者。

       现在,她已经是佛州旗袍会的副会长了,策划了大大小小不下100场旗袍秀。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郭晶萍是英语教师出身,所以刚开始交换到孔子学院时,她是有点不自信的:“国外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更感兴趣,我回答问题要更细致明确。”所以她努力钻研中华文化精髓,把自己的日子也过成了一幅中国画。

       多年来,她一直醉心于中外古典文学、传统旗袍、女红,后来仍不满足,又将爱好发展至集邮、茶艺、扇子收藏、手作扎染蜡染、马赛克饰品等方面。

      “在美国每学期16场中国文化讲座中,我会给学生们分享茶文化、扇子文化、旗袍、剪纸、扎染、风筝等内容,而我的日常收藏、手作都是讲座中生动的课件,深受外国学生喜爱。”

       小小的邮票不仅是世人皆知的中国符号,也蕴藏着深邃的传统文化知识。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郭晶萍在美国花30美金买了一本关于邮票的书,从此对邮票开始感兴趣,专项收藏与中、美传统文化有关的邮票,至今已有近6000枚藏量。

      “例如,给美国学生讲茶艺、讲少数民族风情、古乐器、民俗、四大发明等内容时,小小的邮票都能将这些内容表达出来。这些图案很直观,也很生动,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郭晶萍说,“在这些邮票中,我对1983年出版的金陵十三钗邮票情有独钟,未来,我或许会将邮票中的中西方女性形象,作为我的一个研究方向。”

       每次从国内返回迈阿密,郭晶萍还会带上一大箱子小玩意儿,有蜡染的小工艺品、中国结、旗袍形状的花瓶、中国扇子等等。郭介绍说:“这些小东西是带到美国去给学生做奖励的,外面的中国风东西不正宗,学生们都抢着向我讨要这些好东西呢。”

       更有学生通过她的课堂,因为对中国文化共同的喜爱而结下了情缘。

       来自深圳的留学生小何是学校中国文化俱乐部的志愿者,是郭老师筹划各类文化活动的好助手。美国学生苏菲对中华文化极其感兴趣,是郭晶萍十分喜爱的得意门生。两颗年轻的心因为对中国文化共同的热爱,终于碰撞在了一起。

       如今,他们已热恋一年。郭晶萍很高兴自己做了回月老:“他们都还很年轻,因为热爱中国文化,心生情愫,互帮互学,让人很感动。”

 保留一种中式人文情怀

       从郭晶萍家客厅的陈设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有心人。

       书柜里满满当当都是她多年来收藏的中国传统文学的英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及中译本,中外历史、文学名著,诗集,博物架上还有她精心搜集来的扇子、茶具。而油纸伞、香炉、书签等其他具有中式细节的小玩意儿,则无序而恰到好处地散落在这个空间内,在小角落里,营造出一方小而精的景致。

       客厅是开放的,你无法定义这个空间,说它是书房、教室、琴房、画室、收藏品展厅、友人雅集的聚所,似乎都是贴切的。郭晶萍对这个空间的定位是:“有利于朋友聚会,能营造出一个中式文人的人文体验空间就好。”

       她常邀请友人一起采用传统的扎染方式染制丝巾。从设计图案、调制染料、着手染制,到揉搓、蒸制、固色,最后完成。起初的一幅白绢变成了设想中的丝巾。

       三五好友聚于此,谈吐逸兴,悠闲自在。郭和她的朋友们品茶、弹琴、吟诗、做手工、游戏,抑或仅仅是闲聊……在这小小的私人空间里,传统文化温温和和、安安静静地渗到每个人的心底。郭晶萍说:“朋友们喜欢来这儿,每次来都会着中式服装出席,我很珍惜这种珍贵的形式感。”她希望和更多同道中人一同体验中式文人情怀的生活。

       翻看郭晶萍的朋友圈,你能感受到屏幕中溢出的对中华文化的喜爱。短短的一个假期,她拜会了徐州各界文化名人,有做绣球的,有做印染的,有教作词的,也有教写诗的。她从美国回来后,6月带家人去了杭州,7月中旬全家一起游历新疆。而在8月再次返回美国的时候,她带上了几件更传统的汉服。

      “在孔子学院还剩下一年的时间,我会尽我所能努力传播、学习中华文化。”郭晶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