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

发布者:校妇委会发布时间:2013-09-12浏览次数:609

    《中国妇女研究年鉴2001-2005》一书主要由35篇文章和大量介绍研究成果和信息的条目组成,并附有索引。全书保持了原有的5个栏目:重要文献(领导文章两篇);研究综述(总论、妇女/性别专题研究综述23篇、女性学科研究综述9篇);研究成果综述(30个课题/项目选介、31本论著选介、53篇论文选介);学术组织活动简介(部分学术组织简介、学术会议简介、学者简介);附录(部分论著索引489条、部分论文索引1704条、部分妇女/性别研究主要期刊及专栏名录、部分妇女/性别研究主要网站名录、第一届妇女研究优秀成果和组织奖名单)。其所反映的大量研究信息和作者的观点,反映了中国的妇女/性别研究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中青年学者和妇女工作者不断加入,研究成果正在进入学术和社会发展主流,形成妇女/性别研究的蓬勃发展局面。
      该书中《概述》根据书中内容提炼了这五年中国大陆的妇女/性别研究新的进展和特点,是该项目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一、研究特点
      1.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逐步深化
      第一,新领域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形成规模。同第二部妇女研究年鉴相比研究综述又增加了妇女发展与公共政策、女性人力资源、妇女与科技、流动妇女、妇女与体育等领域的内容,反映出新世纪中国妇女/性别研究不断拓展视野、与时俱进、新人辈出的活力。

    第二,已有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深化。以反对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研究为例,第二部年鉴局限于反对家庭暴力,第三部年鉴扩展到几乎所有针对妇女的暴力的研究,反映了我国将对妇女暴力的研究从私领域推展到公领域,从现实推展到历史,从全球推展到中国,并将对“家务事”的认识提升到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发展权等基本人权高度的发展变化进程。这部年鉴中几乎所有的研究综述都明显反映出这一特征。

    第三,研究议题的变化反映了认识的深化。例如,对妇女就业议题的认识,在第二部年鉴中以“妇女与就业研究”为题,实际上也仅在讨论城市妇女就业问题;这部年鉴将“妇女就业研究”拓展为“妇女与经济研究”,反映了妇女/性别研究对妇女就业包括城乡妇女就业和无酬劳动认识的深化,对妇女参与经济活动以及对经济学理论的密切关注。第四,新的研究亮点填补学术研究空白。以女性和宗教研究为例,这五年出版的《中国清真女寺史》等五部研究专著以及60多篇学术论文,探讨女性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的关系以及女性宗教信仰、女神崇拜等精神现象,从多重视角阐述女教徒多于男性、中老年多于青年的成因,讨论现代宗教妇女观所具有的二重性及对提高妇女地位的影响,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并填补了研究空白。
      2.研究促进立法决策的力度增强
      新世纪中国妇女/性别研究展现了促进立法决策的动力与活力,并逐渐形成研究—建议—倡导相结合、跨部门多部门合作的机制,取得一定的成功。例如,2001年中国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过程中,妇女/性别研究提出“关于对‘建立阶段就业制度’的社会反映和我们的建议”等材料,纠正了“建立阶段就业制度”的提法。
      3.学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女性学的学科发展问题成为研究者重要的学术关怀,以知识批判、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承为目标的女性学学科化的定位和前景逐渐明晰;女性学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历经了介绍国外经典理论—本土问题研究—构建探索各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理化程度及本土化程度明显提高,女性社会学、文学、史学、教育学等分支学科进步明显且有步入主流的趋势,女性主义语言学、女性主义诗学、女性主义国际政治学、女性主义科学史等破土而出;学位教育进一步拓展,推及至公选课、本科、硕士、博士多个层面,课程开设约至近百所大学,探索推展出多种女性学的办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队伍不断扩展,专业能力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教材体系得到实质性推进,女性学的学术成果已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教学教法不断创新;妇女学学科建设的网络与合作平台正在建立;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规划和社科基金资助中加大了对女性学支持的力度,国际基金会也十分重视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投资。
      4.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的初步建立
      前十年妇女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妇女+议题/专业领域”就是“妇女研究”的现象,在这五年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这五年的妇女/性别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确实有长足的进步:第一,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普遍使用。第二,多种分析框架的综合使用。第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第四,学术规范明显加强。
      5.研究的组织化制度化程度有所提高
      中国妇女研究会,在这五年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第一,制定五年研究规划,发布每年重点研究指南,引导对本领域重大社会性别问题和重点课题的研究。第二,通过中国妇女研究基金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重点课题的研究。特别是积极推动将妇女/性别研究议题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5年度招标课题指南”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第三,通过每年的学术年会或专题研讨会,集中攻关研究重点重大问题。第四,开展学术成果和科研组织工作的评定活动,推动学术成果的认定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第五,开展研究培训,提高研究队伍的能力建设。第六,办好学术刊物《妇女研究论丛》和内部刊物,建立中国妇女研究网站,促进研究成果的发表、研究信息的交流和学术成果的转化。各地区也纷纷组织起跨部门多机构的妇女研究机制,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本地特色的研究活动。
     
      1,关于农村妇女和妇女贫困的研究。农村妇女、流动妇女和反贫困的研究显得丰富多彩,农村妇女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发展瓶颈研究日益突出;非农转移的后续效益对农村妇女的影响正在显现;贫困中的性别涵义和反贫困的性别影响备受关注。
      2.重要立法决策的研究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现有政策、法律和制度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政策制度机制,将性别平等议题纳入公共政策和法制建设与改革的主流,成为这一时期妇女/性别研究的突出贡献,与此同时,既有的妇女研究方法也同时并用。
    

                                                      资料来源:中国妇女研究网